广东多所高校转专业门槛持续降低,热门专业仍需比绩点拼素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何泳陶 孙海婷

图/学校供图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放榜,考生近期紧锣密鼓地投入志愿填报关键阶段。在这一重要时刻,了解并充分利用高校转专业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转专业政策是指高校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及学习能力等因素,从当前专业转到另一专业学习的制度规定。其基本原则通常包括“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即学生在申请转出时一般不受限制,但在转入新专业时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近年来,广东地区本科高校大部分采取“转出零门槛”策略,鼓励学生自由申请转专业,并为学生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助其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同时,部分高校还放宽了接收人数限制,提高了转专业成功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选择心仪专业。

广东高校转专业次数、接收人数、成功率均在提升

转专业政策是推动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化,由统一模式培养转向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措施。记者梳理发现,广东不少高校近几年的转专业政策渐趋开放、灵活,按照“转出零门槛”,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次数。

中山大学承诺学生1-4年级的春季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一年级转专业不成功,二、三、四年级均可继续申请。根据2024年转专业细则,近九成专业都提供了两次或以上转专业机会;华南师范大学每学年春季学期组织转专业工作,在读本科生均可提出申请,不限年级、次数,每人每次申请一个专业;今年,广州大学制定了更加开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或第三学期期中提出转专业申请。

部分高校也在近几年调整了接收人数限制,以容纳更多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转入成功率有所提升。

中山大学今年各专业可按本专业同年级人数的30%为上限接收学生,相比前几年的15%大幅提高。中山大学招办副主任胡文涛介绍,去年全校转专业成功率达六成以上。热门专业临床医学和法学院专业接收比例较高。2024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临床医学一共接收了60名转专业学生,法学院接收了52名。

华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各学院转专业的名额有所增加,教务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477名学生成功转专业,2021年有592名,2022年有627名,转专业成功人数持续上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适当增加了热门转入专业的接收名额,以法学为例,今年接收转专业的学生达56名,占其当年高考招生总计划的22.22%。

广东工业大学2024年转专业名额1004个,较去年增加600余名,各校区共计668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提出专业申请,最终转成功411名,转成率62%。

广州大学今年全部专业开放接收,其中热门专业、师范专业限制接收比例,其他专业不作任何限制。学校预计,实施新的转专业政策,三个学期累计将有超1000人转专业。

大部分高校理工科对原专业或高考选科有所要求,但也有高校在转专业方面对选科要求比较宽松。汕头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苏俊枝介绍:“汕大有3次转专业机会,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大二的上下学期。转出无门槛,转入根据接收专业安排考核。目前转专业没有选考科目限制,比如物理类学生高考没有选考化学,填报志愿时报读不了理工类专业,但在汕大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转专业政策提出申请转到理工科。”

原专业绩点、新专业知识均为转入门槛

“零门槛转专业”对于考生很具吸引力,甚至不少人产生了“先不必太在意专业,进大学后再换专业”的想法。对此,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想法要不得,填报志愿时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能力出发尽可能选择适合的学校、专业。‘零门槛’转专业不代表一定能成功。”

事实上,根据大学的转专业政策,要想转成功需要进大学后努力学习,在转专业考核中表现优秀才能被录取。

据了解,对于大部分高校的转专业申请者来说,成绩排名是一大考核指标,尤其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竞争十分激烈,绩点是重要门槛。

首先,不少高校对专业转出转入都有最低平均绩点要求。暨南大学平均学分绩点未达当前就读专业同年入学学生排名前50%的学生,一般不允许转专业。华南师范大学大部分专业要求原绩点在2.8以上,热门专业如心理学,要求绩点排名20%,或者前30%但获得省级奖项或发表B类论文。

汕头大学专业二次选择主要看绩点——根据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第一志愿未录满,则依次从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根据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录取,额满为止。广州大学要求第一学期末专业组内转专业的申请条件是该学期所修课程加权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50%。

其次,即便对转出转入没有绩点要求,大部分高校在其他考核成绩同分时,仍会以入学以来的全部平均绩点为标准排名。

广东某高校相关负责人A老师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高校已普遍连续扩招,因此每个学院不可能有充足资源无限扩张,再大量接收转入学生,“因为正常办学会有生师比等要求,招收一定的学生就要增加一定的老师,而招聘老师成本很高。因此,非常热门的专业就会以绩点等硬性指标来作为筛选标准,最好不要有挂科”。

广州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部分专业受现有办学条件、招生规模等因素影响,学校将适当控制接收人数,接收计划数一般为该专业当年录取人数的10%-30%。第三学期中的转专业,学校要求各专业都必须开放接收,接收人数一般不超该年级专业现有人数的10%。由于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各专业间差异不大,绩点或加权成绩排名是证明学生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部分专业接收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成绩优良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必然更有优势。”

当然,转专业考核方式多元,对于很多高校、专业来说,绩点并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少学校、专业会设置笔试或面试方式考核学生对转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面试环节中,流畅表达、巧妙回答能帮助考生取得更高的主观分数,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学院公布的相关转专业考核标准提前准备。A老师认为:“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在面试时,综合能力一目了然。”

“转出不设置,转入有条件,条件专业定。”华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该校各专业有不同的转入条件,不以绩点一概而论,“主要考查学生对转入专业的理解,是否真的有兴趣学,以及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

中山大学法学院今年的笔试是一道法理学论述题和民事案例/法律现象论述题,考察法学知识积累,以此筛选一部分人进入面试。面试环节对法律英语能力、法律知识掌握能力都有设置考察,还会提问学生对转入专业的意愿;华南农业大学部分专业转入需参加学院的转专业笔试,如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转入中医临床类专业需参加教务处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英语和中医经典知识考试。

学生转专业不能盲目追求“热门”

尽管各高校转专业政策更加开放灵活,为尊重学生选择权、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转专业成为专业选择的“后路”。是否要转专业,应如何考量?

记者采访发现,学生选择转专业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方面,部分学生发现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不符,或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规划不匹配,希望通过转专业来追求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因个人优势在其他专业领域更能得到发挥,或考虑到社会需求变化及就业前景而选择转专业。

A老师告诉记者,大部分高考生对专业是不够了解的,在接受入学教育,对专业进行充分了解后,会形成一定的认知和兴趣,是愿意学下去的,“除非某些专业因为社会评价、就业形势不好,发展前景堪忧,才会转专业”。

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学生转专业的前提是他们要了解自己,了解大学专业,不应该是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大学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部相关负责人提醒道,家长和考生可通过深入思考和与专业人士交流,明确转专业的动机和目标。“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爱,还是因为对所学专业的误解或不满?转专业后能否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愿意在新领域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广州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高考志愿填报首先还是要深入理性地考虑,结合个人实际作出慎重选择。如果学生在本专业学习成绩优良,已对专业产生兴趣,那没必要转专业。大学专业课程学习更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生各专业招生更鼓励跨专业、相近专业报考。

如何提高成功率——

调整心态、跟上步伐、扎牢基础

确定转专业后如何增加成功率?由于各高校专业转入标准不一样,需要根据具体考核标准作准备。

中山大学转入法学专业的李同学分享说,当时需要笔试和面试来考察法学英语以及基础法律知识,因此她提前自学了法理学、民法总则和刑法总则,背诵一些重要概念,并练习口语表达,背诵常见简答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同学转入了软件工程,该专业主要对数学和英语成绩有要求,有编程能力会加分,因此他大一第一学期认真学习、备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自学了C++和Java,尝试用这两门编程语言开发简单项目,为面试增加“谈资”。

暨南大学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张同学得知只有名列前茅才有“胜算”,一直对原专业课程的学习坚持不懈,最终以第一名转到现专业。他还提前阅读了新专业的书籍、论文,经常蹭课并借同学笔记来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同学去年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她表示因为考核主要看面试,所以相关的知识储备很重要。自我介绍要突出和专业相关的点,并且对每一个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了解,以便在老师追问时流畅对答,同时要注意有原创性观点的输出。面试时眼神不要躲闪、表达有逻辑、发音清晰也是重要的面试技巧。

广州大学的叶同学,在第二学期转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认为最重要是提高信息搜集能力,多向转成功的师兄师姐请教,提前了解转专业考试范围、参考书目等,并关注目标专业的学术前沿、目标学院的最新动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部相关负责人建议,提前了解并研究目标高校最新转专业政策、要求、流程,特别注意转专业时间节点、申请条件、转入专业的限制条件以及转专业后的学习安排等。大一阶段要认真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转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参与与目标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科研项目或社团活动等,以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

A老师谈到,哪怕进入不喜欢的专业,也要调整心态,不能“躺平”弃学,要努力跟上学习步伐,才能提高转专业成功几率。再者,大一一般是公共课,专业课不会太多,学好也是为了扎牢基础。

转专业后需加倍努力追赶进度

转专业成功不代表一劳永逸,实际上更需要“后程发力”。如何让学生适应新专业、赶上学习进度,不同高校、专业有不同安排。有的高校要求学生降级转专业,即加入下一年的大一一起学习,有的则要求接下来3年内学完4年的课程。

暨南大学小雪同学表示,她转入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后续学年自行补上所缺的学分,每个学期都需要选修比同班同学更多的学分,付出更多的努力追赶进度。不过,学校通常会有学分认定政策,例如有些课程在原专业修读过,在新专业就可以申请课程认定,不用再次修读。

转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同学需要按照安排降级大一读起,原本4年的大学生活变成了5年。但很多公共课程学校并不要求重修,所以这一年她有了更多时间参加社团、兼职和阅读,在大量的尝试中更加清晰人生规划。

广州大学叶同学表示,转专业后可能会和同学们有差距,有课程需要补修,这都是正常的。要及时调整心态和转变至新专业的思维模式。他如愿以偿进入师范专业,接受师范生的系统培养,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转专业外设置多种跨学科学习方式

即便不能正式转专业,学生也可以跨院系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兴趣领域。许多高校鼓励跨学科学习,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非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修读。

辅修专业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主修本专业的同时,修读另一专业的课程,达到辅修培养计划要求者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辅修学士学位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主修本专业的同时,修读另一学科门类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要求者可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学士学位。

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后,若完成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修读辅修学士学位的学生,取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后,若修完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符合学校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在定义、学习要求和证书授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在选择时应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决策。

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实践活动或社团组织,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深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热门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