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著称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达1266万人,占比9.96%;香港65岁以上人口约170万人,占比23%;澳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0%。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2024年,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大湾区跨境养老渐成趋势,大量港澳老年人北上“迁徙”至大湾区内地城市安享晚年。与此同时,随着“未老先防老”的理念深入人心,大湾区年轻人亦开始提前规划退休生活。
同样在2024年,我国养老金融从理论探讨走向全面实践。岁末,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养老金融的“发展规划图”,首次明确界定了养老金融的内涵;试点两年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更是面向全国铺开。
在财富集中的大湾区,养老金融正围绕未老人群提前“备老”、港人澳人北上养老两个方向,优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康养领域。
滚滚人潮中的“北上养老族”
为了摆脱“大个争单位,老咗争床位”的养老困局,部分“港人银发族”决定“北上”,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
此前,某国有银行深圳莲塘口岸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不少港人为了来内地城市置业养老,在该网点开户将资金从香港转至内地。
“我们要协助他们把资金划到珠海、中山或惠州的开发商账户上去,北上养老的需求现在这个量还挺大的”,香港房价与大湾区部分内地城市房价的巨大差距成为吸引港人北上置业养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跨境养老”这个趋势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叶落归根”,返回内地定居养老。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长者在内地养老的措施。
这一趋势为什么在今年更为显著?这背后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一体化的发展,也在于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适配的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破解了港人北上养老长期存在的“顾虑”。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难以携带是北上养老的主要阻力。今年,跨境保险直赔直付服务在大湾区内地医院更广泛地落地,普遍持有香港保单的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将无需垫付资金缴费再返回香港找保险公司报销,直接减轻了养老生活中的就医负担。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今年以来,大湾区医疗集团与多家国际保险公司合作,在其旗下多个医疗网络开通“保险直付”服务;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也宣布与保诚保险合作,落地医疗费用直付服务。
同时,记者发现,内地的金融产品也在逐渐获得关注。在深圳另一个流量较大的口岸——罗湖口岸,某国有行罗湖口岸支行门口的理财、保险产品营销区域吸引了较多香港老人,“很多港人也在买内地的保险产品。”该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保险业布局养老金融新蓝海
大湾区保险机构也正将养老金融视为“新蓝海”,通过“保险+服务”模式,整合康养资源推动大湾区养老产业发展。
今年10月,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获批筹建,成为第四家获批筹建的省级分公司。
继去年中国太平大湾区首个康养项目“木棉人家”正式投入运营、泰康之家在深圳的首家旗舰养老社区“鹏园”开业后,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拿下”广州天河智谷片区一块医疗卫生地块,建设太保家园广州天河国际颐养社区、源申康复医院项目,成为其在大湾区内布局养老金融落下的重要一子;8月,泰康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医疗旗舰——深圳前海泰康医院正式开业。
据广东金融监管局,截至今年3月末,共有8家保险机构在广东投资21个养老社区项目,建筑面积249.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243.52亿元。7月份,深圳金融监管局透露,深圳已有两家人身险法人机构设立或参股养老服务公司,已有十余家保险机构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
大湾区保险机构除了探索养老社区服务模式外,也有机构率先展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尝试,以契合我国“9073”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今年,中国平安相继推出居家养老“住联体”“乐联体”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其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质量。
湾区青年科学“备老”
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施行。
在过去试点的两年时间里,广东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数量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9月底,广州、深圳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900万户。
这意味着,大湾区未老人群提前“备老”趋势较明显。“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拓展个人养老金覆盖面。”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曾表示。
虽然金融因其跨时空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与养老资金配置的底层逻辑天然一致。但养老金储备需要人们在未老时将现有存款主动挪至未来,本质是一项逆人性的选择。
因此,养老金储备虽紧迫,但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导致个人提前配置的行动力仍不够。但要破解这一难题,不能只局限于养老金金融的视角。
据记者观察,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养老痛点,并提供具有可行性和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成为养老金融实践方向。目前,大湾区金融机构正围绕用户体验,以“养老三支柱”为抓手,通过“产品+服务”等模式,从账户、投教、规划、产品、投研、服务等方面做出契合市场需求的探索,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服务或定制化服务。
比如,招商银行以养老金金融为锚,为其客户提供全周期的服务方案,在攒养老金阶段,通过养老规划、账户功能、养老产品,将客户的储蓄养老理念转变为投资养老理念;在花养老金阶段,通过提供差异化综合服务方案满足其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养老需求。
在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将资源投向大健康产业,以推动医养服务供给质量优化,形成养老金融商业模式闭环。
比如,建行深圳分行以新市民为抓手撬动养老金融客户,通过帮助未老人群提前规划养老,将养老金投资于养老产业,再将养老服务对接其客户的养老资金使用,形成金融服务闭环。
广东金融监管局在广东保险业三季度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个人养老金平台已上线200款储蓄产品、102款保险产品、26款理财产品,每家银行平均上线基金超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