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长江之畔,有一片被大自然深情眷顾的土地——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不仅是无数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更是三峡工程的绿色屏障。
大老岭地处三峡坝区库首北岸,距离三峡大坝直线距离仅7.5公里,总面积21万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这里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和关键区域,更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长江一级支流百岁溪、乐天溪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老岭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有大老岭林场。建场初期,这里人迹罕至。从森工采伐支援国家建设,到荒山造林恢复生态,经过几代护林人的不懈努力,绿色发展为大老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大老岭更与三峡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大老岭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又被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忠实守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三峡工程生态安全,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卫士”和“绿色保护神”。
森林防火是生态安全的基础。大老岭通过实施森林防火项目和区域联防联控等一系列措施夯实生态安全之基,确保不留死角。时值盛夏酷暑,大老岭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项目将建设生物隔离带22条共40.36公里,防火应急道路13条共30.72公里。
项目二标段负责人王功芳每天清晨6点半为施工作业人员召开安全晨会,不厌其烦地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近年来,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先后组织实施了水库加固、视频监控、智慧管理平台、三峡高火险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共修建防火水库29.6万方、消防水池1300余方,国有林区以水灭火系统基本建成,实现了森林防火智能指挥通畅,全域监控摄像头和智能语音喊话系统全覆盖。
近年来,大老岭管理局先后与周边5个乡镇11个村签订了森林防火共建共管协议,聘请了10名森林协防员,为7个协防村配备了价值近20万元的602件套防火器具,基本形成了联防联治工作新格局。大老岭保护区现已连续54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积极抢救三峡区域濒危物种,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大老岭保护区助力三峡工程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
为更准确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大老岭保护区管理局布置160余台红外相机,近4年来拍摄了近2Tb的影像数据及一万多张野生动植物照片,并邀请了知名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对影像数据进行辨认分析,开展课题研究,为保护区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大老岭涌现了不少生态保护的先进人物。其中,陈金良荣获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个人、宜昌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宜昌楷模”等荣誉称号;曹荣军荣获2023年度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绿色卫士奖”。
从珍稀的珙桐、红豆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小灵猫,这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所有典型生物种类,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
2024年3月,《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林草局批复。该规划经过21个审批环节,全面科学制定了保护区的总体目标,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等7个方面布局了保护区未来10年的建设内容,为保护区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三峡库区最重要、最直接的水源涵养林区,大老岭还为三峡工程扮演着“绿色海绵”的重要作用。大老岭保护区总面积1422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森林蓄积量达124万立方米。其茂密的森林如同一块绿色海绵,持续有力地保持水土,减缓地表径流产生,促进地表水入渗,维系生态平衡。大老岭的良好生态为应对极端天气和三峡水库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绿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