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受访者提供
身着一身毛呢西装,皮肤黝黑,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翩翩君子风范,这是学者李庆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李庆新长期从事海洋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和广东史研究,经常在海岸线上、星罗棋布的岛屿间进行田野调查。记者采访他时,他刚从中山和珠海调研归来。他此行是参加广东省政府文史馆精心组织的海洋文化遗产调研之旅,旨在为广东省海洋文化的发展和海洋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作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李庆新曾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等职,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走万里路也是一种“阅读”
“我们在万山群岛考察了清代的海防城池、烽火台、海关遗址,在这个岛上还有海盗活动的遗迹,这里曾是当时海盗与官府间激烈较量、斗智斗勇的关键战场……”李庆新兴致勃勃地讲起这次调研的见闻,寥寥数语却引人入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惊涛拍岸、短兵相接的场景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庆新是非常重视田野调查的学者,外出频繁时一年超过三分之一时间在路上,足迹遍及我国的海岸线、群岛,以及东南亚、西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岛国。在他看来,历史研究是讲究实证的科学,要求在书斋坐冷板凳,在图书馆寻找文献史料;同时也要求走进田野,获取更多考古、图像、口述、非遗等资料,以补充文献史料之不足。另外,史学研究强调历史感,在研究过程中“回归现场”可以触摸、感知历史。
“我们‘走出去’把观察的对象当作‘一本书’来对待,‘走万里路’也是一种‘阅读’。通过文献与田野资料的互相参证,破解问题、寻求真相,可谓殊途同归。”李庆新表示,这些史学研究基本功互补短长、互相为用。
今年,李庆新完成了两篇海洋考古与外销瓷论文,翻阅了不少沉船考古、陶瓷史的参考资料。同时,他担任《海洋史研究》《海交史研究》两个学刊的主编,虽审稿任务繁重,但一直密切关注学界新动态、新成果,及时了解与海洋史有关的重要著作。
李庆新引用傅斯年先生的为学之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勉励年轻学者,既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也要有做田野的能力,内外兼修,宁静致远,必然有大进境、大收获。
用“海洋眼”去看世界
海洋史研究贯穿李庆新的学术历程,他也见证了这门学科从寂寥到热门的发展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海洋史研究在历史学中处在学科边缘,史料少,研究者更少。上世纪80年代,李庆新大学本科论文的主题选择了明代海外贸易制度,自此与海洋史结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广东提出建立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李庆新先后发表了《论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明中期海外贸易的转型与“广中事例”的诞生》等系列研究成果,为他深耕海洋史学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博士进修期间,李庆新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更深入地研究了明代海外贸易制度。随后,在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的指导下,他完成了《16-17世纪华人南渡与越南社会》博士后研究报告。
2009年,在李庆新的主持下,我国第一个海洋史学研究机构——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第二年,他主编的《海洋史研究》创刊。《海洋史研究》是国内唯一以“海洋史学”命名的专业刊物,也是一本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迄今为止,该学刊吸引的作者除了国内专家外,还有来自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作者,成为国内外海洋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不懈耕耘,终攀高峰,也为李庆新打造了一双“海洋眼”,助力他用新的海洋视角看广东、看中国、看世界。李庆新解释称,传统历史学是以陆地为本位,用这种史观去看世界、看海洋,海洋是被边缘化的,沿海地区乃至海洋中的海岛、半岛等地理空间,经常会被忽视。海洋史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具有传统史学所没有的某些新视角、新内容乃至新方法、新理论,一个基本的视角就是以海洋为本位,从海洋看世界。比如说,从海洋的角度看,沿海以及附近的群岛是海洋人群活动的基本空间,是进出内陆的“跳板”,是联系海内外的桥梁、纽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李庆新撰写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内较早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被誉为“读通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绝佳读物”,入选国际孔子学院的教辅读物。
从海洋史学角度看来,南海地区是整个海洋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枢纽地区,可以说是东西方海上交往的“十字路口”。位于南海北岸的珠江口湾区水域广阔,拥有优越的海洋区位优势和航运条件,有水量丰沛的珠江水系和辽阔的南海,连接国内和海外交通,其海洋贸易、海洋渔业、盐业一直在中国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天时、地利、人和,必将迎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海洋眼”还意味着特有的学科话语体系。比如说,“珠江三角洲”是以陆地本位的视角命名,而“珠江口湾区”“南海北岸”则是以海洋本位为视角命名。“几个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学科本位、不同的学科立足点、出发点。”李庆新说。
历史研究应拥抱新技术
在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成为学术潮流的当下,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被引进学术研究中,海洋历史研究也不例外。李庆新介绍,海洋历史地理学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广泛应用到资料收集、分析与处理,准确地绘制海洋地图、确定海洋航线和港口位置。有学者利用大数据处理南海《更路簿》史料,复原清代至民国时期海南与南海诸岛之间的海上航线。
“新技术的优势非常突出,与文字描述相比,更直观、更可靠。”李庆新说。
就在最近,南海西北坡大陆架发现沉没在1500米海底的两艘明代沉船,使用国际先进的深潜技术,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属首次。“水下1500米进行考古,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李庆新认为,历史学者应该以开放态度去直面、迎接、拥抱这些新事物,对于年轻学者来说,这更是机遇,掌握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学术创新与学科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