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金融产品驰骋赛场资产端信披掣肘“长跑健将”

ESG金融产品驰骋赛场资产端信披掣肘“长跑健将”

随着产品发行驰骋快车道,ESG主题金融产品阵容越来越壮大。3月末,规模3亿元的北交所首只ESG主题基金正式成立,广西北部湾银行、中银理财、吉林银行等发行的ESG主题理财产品近期也纷纷上架。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双碳”目标下,ESG成为投融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以ESG为主题的金融产品持续扩容。从产品收益、消费者认可度等方面,如何让ESG主题金融产品叫好又叫座,正在成为业内发力探索的方向。

“相较非ESG主题产品,ESG主题产品一般属于‘长跑健将型’选手,收益水平不会太高,但长期稳健性突出,尤其是在行情较差的情况下,抗跌属性明显。”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ESG主题产品量质双升需底层资产ESG信息披露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拉长相关产品考核周期,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同时,金融机构需做好资产端、产品端、服务端的融合与共振,让ESG金融产品发挥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效能。

产品不断扩容

在“双碳”目标下,国内ESG投资明显升温,相关主题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加速扩容,规模持续上升。

银河证券研究院ESG研究员肖志敏告诉记者:“我国ESG主题产品主要以公募基金为主,其次是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包括泛ESG基金和ESG主题基金。截至2024年一季度,泛ESG主题基金存量超过300只,ESG主题基金210余只,总规模5000多亿元。”而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ESG理财产品也已达到千亿元规模。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2023年度ESG金融产品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ESG存续产品共有673只。除未披露规模产品外,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到5740亿元,平均产品规模为8.53亿元。

“ESG政策日渐健全,诸如信息披露、评级等,北京、上海等地区还在加快推进区域内ESG生态体系建设,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研发ESG金融产品,相关产品增长逐步加快。”资管行业研究员袁吉伟说。

资管业内人士表示,ESG主题金融产品践行ESG投资理念,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最重要因子纳入投资分析。

从基金管理人开发的ESG产品来看,主要扣着ESG中的“E”主题,环保、绿色、低碳、新能源、光伏、风电等相关基金占比高,背后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占据较大比例。

“按照基金类型划分,ESG基金大部分是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从配置标的来看,主要集中于股票,且以环境主题类为主。”肖志敏说。

“绿色金融债、公司债和企业债、非标债权、碳中和债等,是ESG理财产品集中配置的领域。”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袁吉伟表示,ESG金融产品结构分化比较突出,其中公募基金规模较大,而其他资管产品规模相对较小,特别是私募产品发展还不够快。从现有ESG产品来看,公募基金ESG产品收益率略高于普通公募基金,且波动率更低。而ESG理财产品等与普通产品在收益和风险方面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相较非ESG主题产品,ESG主题产品属于‘长跑健将型’选手,收益水平不会太高,但长期稳健性突出,尤其是在行情较差情况下,抗跌属性明显。”肖志敏说,在所有ESG金融产品中,长期来看,公募基金产品的收益表现最为亮眼,ESG指数产品具有超额收益,其他产品无明显超额收益。将所有ESG相关基金放在一起看,近年来ESG主题基金业绩保持相对良好,中长期收益率跑赢沪深3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其中,主动管理型基金收益率整体高于被动指数型基金。

资产端信披成为关键

虽然ESG投资理念在近几年较为火热,相关主题产品也在加速发行,但业内人士表示,从整个市场占比来看,目前ESG主题金融产品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尚小。普益标准相关负责人表示,ESG理财产品领域面临着产品丰富度有待提高、综合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有待提升、缺乏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挑战。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资产端信息披露不够完善且缺乏统一标准,已经成为制约ESG投资的首要因素。

“我国ESG投资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挑战也在加速显现。目前对于ESG投资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数据。当前不同机构间ESG评级数据相关性并不高,评级结果差异很大。如果我想投一家ESG表现好的公司,但是不同机构对其评级结果差别很大,我该相信谁?”肖志敏说,之前做过相关性检验,在早些年,不同机构ESG评级结果相关性一般为20%-30%,但是随着ESG评级逐渐完善和成熟,相关性有所提高,现在为50%左右。“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ESG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大家对ESG逐步达成了一定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此前表示,虽然政策引导下,中国企业和投资市场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但是国内关于ESG的披露制度并不完善。具体来看,包括ESG在国内并没有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披露规范;ESG环境数据核查存在难题;企业ESG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缺乏动机;实现ESG披露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评价难度较大;缺少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ESG信息数据库;ESG评级体系以主观指标居多,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等。

“在数据获取方面,主要体现在底层指标选取范围不一致;在文本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体现在获得底层数据后对文本型数据的赋值转化不一致。这两个方面基本属于技术问题,暴露出的本质还是公司ESG信披质量不高,相信随着披露指引和标准的逐渐完善,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肖志敏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难题正在逐步得以缓解。上海、深圳和北京证券交易所日前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版。《指引》通过细化和优化披露要求,加强了与国际准则的一致性,使得上市公司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更具可靠性和可比性。

业内人士认为,广大非上市企业尚未受到ESG信息披露约束,企业提供ESG信息的能力和意愿均不足,数据收集困难,底层信息标准化难题犹在。一位险资人士补充道,从信息披露对象看,权益市场公司是ESG信息的披露主体,而债券市场发行人的披露要求和质量还比较低。

推动ESG投资走向纵深

业内人士认为,ESG金融产品市场还有很大改进和发展空间。

“现在市场有部分ESG金融产品存在‘洗绿’问题,个别金融机构只将ESG作为营销手段,未能形成与之完全匹配的专业能力和支撑体系。”袁吉伟说。

“ESG银行理财产品的策略构建不对外公开,ESG公募产品相对透明。当前,国内公募市场上的ESG基金以广义的ESG主题投资为主,在其投资策略中明确包含ESG评价标准的基金较少,真正运用ESG筛选、整合、股东参与等专业策略的基金屈指可数,相关的投研评估方法和工具尚不成熟。”肖志敏说。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对ESG投资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各机构进行ESG理财产品的差异化设计,应从投资端入手,提升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丰富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在严控产品风险基础上,分享ESG发展红利。

袁吉伟表示,ESG金融产品有其特殊要求,诸如要排除部分社会环境非常不友好的资产,要建立专业的ESG分析师和投资团队,要建设ESG数据库,形成ESG评级等管控工具,有效管理ESG风险,将ESG因素融入产品全流程。做出好的ESG金融产品,需要内部对于ESG有深入研究,要对人、数据、系统等进行较大投入,要有内部企业文化支撑。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ESG理念的普及,相关投资实践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资管机构采用ESG整合策略,系统化地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要素纳入传统财务和估值分析过程。为了给参与机构更多激励,业内人士还建议,应将考核时间拉长,平衡ESG投资长期回报与短期收益之间的阶段性矛盾。同时,做好资产端、投资策略端、产品端、服务端文章,促进ESG金融产品创新和吸引力增强。

“从市场调研数据来看,投资者愿意参与投资绿色或者ESG金融产品,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不过,很多消费者对ESG金融产品还不熟悉,应加大这方面的金融知识普及力度。”袁吉伟说。

热门速递